尿崩症是一種常見的病症,在患者就診時常會到泌尿外科。尿崩症的發生是因為下丘腦中存在一種叫做抗利尿激素的激素,它在正常情況下與腎臟排洩功能之間形成相互調控與平衡的作用。這一激素既能夠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又能夠避免大量水分的排洩導致失衡。因此,抗利尿激素可以協調、控制和監督腎臟的排尿量,確保排尿量的合適性和安全性。
然而,某些神經外科疾病導致下丘腦功能異常時,就會減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從而引發患者出現尿崩症症狀。這種情況下,患者會排出大量的尿液,而尿液的密度和比重則會下降。這時候,患者應該去神經外科就診。尿崩症與排尿量增多是有明顯區別的,只需要透過簡單的排尿日記就可以進行鑑別。如果每天的飲水量和排尿量大致平衡,那麼尿量增多是正常的現象,不需要進行治療。但是如果每天的尿量超過2000-3000毫升,而飲水量無法達到相應水平或存在明顯差距,那麼就需要考慮尿崩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