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作為一種性傳播疾病,其複雜性在於其化驗報告的解讀。梅毒的化驗報告主要包括RPR和TPPA兩項指標,其動態變化趨勢需要深入研究。
通常情況下,梅毒感染者會同時檢測到非梅毒螺旋體抗體和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前者透過RPR或TRUST檢測,後者透過TPPA或TPHA檢測。一旦感染梅毒,RPR和TPPA都會呈陽性反應。在解讀化驗結果時,通常會觀察RPR的滴度,就像1:1、1:2、1:4、1:16、1:32等等倍數關係。TPPA的結果一般為陽性,也可以定量化。
實際上,必須觀察RPR才能判斷患者是否患有梅毒,感染時間以及病情和治療後的變化。例如,如果患者在治療前的RPR滴度為1:128,治療後變為1:8或陰性,那麼說明治療效果良好。在臨床上,經常會看到單獨的TPPA陽性而RPR陰性的化驗結果。有些人可能先出現TPPA陽性,患上梅毒後很快進行檢測,RPR可能為陰性,但很快也會變為陽性。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TPPA會持續存在,此時TPPA只表示感染而不一定表示患病,觀察指標時一定要看RPR。
如果RPR為陰性,並且隨後複查仍為陰性,說明感染過梅毒但已治癒;如果RPR為陽性,TPPA也為陽性,說明目前可能正在患梅毒。然而,有一部分人,無論是否經過治療,其RPR滴度會降至一定程度(如1:1、1:2、1:4),降低到這個水平後就不再降低,無論經過多次不同方案的治療,RPR仍保持低滴度的陽性,這被稱為血清固定現象。對於這些病人來說,無論指標是否陽性,都不表明具有傳染性。對於這類病人,如果是因為藥物劑量不足或治療不規律,應該進行補治;還應進行全面體檢,包括神經系統和腦脊液檢查,以早期發現無症狀的神經梅毒和心血管梅毒。必要時進行HIV檢測。嚴格定期觀察,包括全身體檢和血清隨訪。如果滴度呈上升趨勢,應該進行復治。
有時會出現RPR低滴度陽性和TPPA同時陽性的情況,這種指標有時無法確定是否現在一定患有梅毒。如果RPR滴度很高,甚至動態監測仍呈上升趨勢,並且TPPA也為陽性,那麼可以確認患者正在患有梅毒,並且感染時間不長。在解讀化驗結果時,還需要考慮假陽性的情況。某些免疫性疾病、腫瘤或老年性疾病,以及生理狀態(如妊娠)可能導致梅毒的假陽性。一般來說,RPR的滴度較低。在這方面,需要在家庭和諧方面保持謹慎,並且要仔細閱讀化驗結果,多向醫生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