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疾病,患者常表現為區域性神經功能缺損或系統性症狀,給患者以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發病後應採取及時有效的治療,使患者儘早恢復到正常的社會功能水平。
對於小面積腦梗塞或輕度梗塞的患者來說,輸液治療一般在兩週左右,即可獲得完全治癒。然而,對於大面積腦梗塞的患者來說,經過積極治療後仍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常表現為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吞嚥困難、意識障礙等,並非所有患者都存在。
目前,腦梗塞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方案包括了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和神經保護藥物等。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預防及減輕腦梗塞的發生和加重。神經保護藥物則主要包括依達拉奉、胞二磷膽鹼、腦蛋白水解物和吡拉西坦等,可減少神經細胞損傷和促進神經細胞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軀體功能症狀和體徵較重的患者,應該給予丁苯酞治療。此外,如果患者血壓偏低,為腦分水嶺梗塞時,也常應用706代血漿以擴容治療。此外,中藥治療在腦梗塞後恢復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有丹参、紅花、水蛭、地龍和銀杏葉製劑等。物理治療包括康複訓練和紅外線、超聲波等物理治療手段,有助於患者改善後遺症和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對於腦梗塞患者的治療,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發病後,應及早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避免疾病的發展和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