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低於正常範圍。血小板在人體內起著重要的止血作用,當發生創傷時,血小板會聚集在傷口上進行修復。如果血小板數量不足,就會導致出血傾向,表現為面板和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月經量增多等症狀。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藥物作用:某些藥物會影響血小板的生產和功能,如阿司匹林、氯丙嗪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穿刺檢查通常會顯示巨核細胞成熟障礙。
3.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HIV、乙肝病毒等,可導致血小板減少。
4.骨髓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急性白血病等疾病會影響骨髓中血小板細胞的產生。
5.某些遺傳性疾病:Fanconi貧血、Wiskott-Aldrich綜合徵等。
治療血小板減少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輸血和免疫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