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培養能夠檢測到敗血癥的存在。如果血液培養的結果顯示有細菌或真菌的生長,那麼就可以診斷為敗血癥。敗血癥是指病原菌進入血液迴圈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大量毒素並引發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血液培養作為一種確診手段在嚴重的血流感染中非常有用。在使用抗菌藥物前、寒戰、高熱時進行血液採集,並在不同部位進行多次血液送檢,每次採集5-10毫升的血液量,可以提高血液培養的陽性率。同時,應儘可能同時進行需氧菌、厭氧菌和真菌的培養。
對於已經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人,在培養基中新增硫酸鎂、β-內醯胺酶或對氨基苯甲酸等物質,以破壞某些抗菌藥物的影響,或使用血塊培養法進行培養。
骨髓中的細菌數量較多,受抗菌藥物的影響較小,因此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培養。因此可以使用骨髓培養來代替血液培養,或者進行血液培養和骨髓培養的組合,以提高陽性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常常增高到(10×30)×10^9/L,中性粒細胞數量也會增加,細胞中可能出現明顯的核轉移和異常細胞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