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由易感因素、誘發因素和維持因素控制的。易感因素包括個體的神經、心理和認知模式,例如敏感焦慮和災難性思維。誘發因素是導致失眠的原因,例如精神刺激、疾病疲勞、失戀、家庭變故等。維持因素指的是失眠者對失眠的不正確認知和處理方式,如過度補覺、過早上床、過度關注和努力入睡等,這些因素導致失眠陷入惡性迴圈。
很多失眠患者無法恢復的重要原因是維持因素的存在。可能因為失眠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或為了追求完美的睡眠而對睡眠提出更高的要求,將入睡視為一項短期目標。不斷驗證自己的睡眠狀況,只有隨時想睡就睡才能算作擺脫失眠。然而,這種驗證很難成功,失眠者因此變得焦慮和恐懼。即使暫時入睡,也會擔心當天晚上或未來幾天的睡眠,進而導致失眠復發。
睡眠衛生不良、物質/藥物濫用、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也與失眠密切相關。例如不規律的作息時間、咖啡和劇烈運動的影響、濫用含興奮劑的藥物以及疼痛、心臟病、腦瘤和內分泌紊亂等疾病都可能導致失眠。嚴重的焦慮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也會影響睡眠質量。
維持因素和上述因素共同導致失眠。要徹底解決失眠,必須解決對失眠本身的恐懼和焦慮。此外,改善睡眠衛生、合理用藥、治療生理和精神疾病等也是緩解失眠的重要措施。
少量參考文獻:
1. Morin, C. M. (2013).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from an agnostic treatment approach to mechanism‐based treatment management. Sleep medicine clinics, 8(3), 371-382.
2. Okajima, I., Komada, Y., & Inoue, Y. (2011). A meta-analysis on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imary insomnia. 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 9(1_suppl), A144-A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