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在臨床上也被稱為發熱,需要根據發熱的原因和程度來判斷是否需要前往發熱門診就診。如果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發熱,或者發熱溫度較低,可以進行暫時觀察。然而,如果是病理性發熱,就可能需要去發熱門診就診。發熱是由於外界致熱因素作用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體溫升高。以腋下體溫為例,其正常範圍應在36-37℃之間。
1、生理性發熱:
常見於劇烈運動、心理壓力、月經前等情況,一般是臨時性的體溫升高。在這種情況下,應注意休息,多喝水,一般體溫會逐漸恢復正常。因此,無需前往發熱門診,也無需特殊治療。
2、病理性發熱:
常見於多種疾病,其發展過程通常是由致熱因素啟用機體,產生內源性致熱源並釋放出來,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在臨床上,主要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發熱。就感染性發熱而言,幾乎所有病原體感染都可能引起發熱,包括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立克次體、支原體和衣原體等。近期比較常見的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發熱。
對於病理性發熱是否需要前往發熱門診就診,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如果病理性發熱患者的體溫較低(低於38.5℃),且沒有其他嚴重症狀,僅表現為乏力和乾咳等輕微症狀,可以透過多喝水,使用退熱貼等方法進行退熱治療,也可透過溫水擦浴等方式降低體溫。一般情況下,發熱症狀會逐漸減輕。如果體溫超過38.5℃,可以按照藥品說明書以及醫生的建議使用退熱藥物,如對乙醯氨基酚片、布洛芬片等。此時,可以先觀察,無需前往發熱門診就診。
如果患者的體溫連續三天不退、持續升高,症狀逐漸加重,且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胸痛等情況,建議立即前往發熱門診就診,以免延誤病情。一些病理性發熱患者可能本身有基礎疾病或免疫力較弱,儘管體溫不高,但由於發熱而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如抽搐、驚厥等,也需要及時就診發熱門診進行治療,一般需要透過血常規檢查、體溫測量等明確病因。
如果需要前往發熱門診就診,外出時應注意佩戴口罩,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建議與其他就診者保持一米距離。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傳染性,為了預防感染或避免病情加重,建議採取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