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即發熱,對於正常人的腋下溫度來說,以36.0-37℃作為正常體溫的標準範圍。當腋下測量的體溫為37℃時,處於正常體溫的臨界值。如果感覺發熱可能是由生理因素或病理因素導致的,比如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一、生理因素:
當週圍環境溫度過高或穿著過多衣物、精神緊張、劇烈運動、大量運動等時,身體受環境溫度影響,或者因血液迴圈加快,可能會出現腋溫37℃但感覺發熱的現象。此時可以進行開窗通風、減少穿著的衣物、平復心情等措施,無需藥物處理,身體會逐漸感到舒適。
二、病理因素:
1、感染:
腋下溫度37℃屬於正常上限,雖然不算髮熱,但此時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病毒、細菌等感染可以導致機體體溫調節點上移,進而使腋下溫度達到37℃。在這種情況下,體溫處於上升期,因此可能會感到身體發熱。建議根據病因積極治療,例如針對病毒感染,可遵醫囑使用奧司他韋等藥物治療;對細菌感染,可使用頭孢克肟等藥物治療。
2、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甲狀腺會合成和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導致機體代謝亢進和交感神經興奮,也可能出現腋下測量體溫為37℃,但感覺身體發熱。此時可以遵醫囑應用甲巰咪唑、丙基硫氧嘧啶等藥物治療。
3、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患者若出現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神經功能失調的狀態也會導致體溫升高。測得腋窩下溫度為37℃,但身體感覺發熱。此時建議調整日常生活,保持心態平和,避免熬夜。也可遵醫囑使用谷維素等藥物治療。
除了以上情況,更年期綜合徵等因素也可能導致身體感到潮熱,但體溫仍處於正常範圍。此外,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如果自覺發熱且腋下溫度達到37℃,伴隨乾咳等不適症狀,需要密切觀察腋下溫度變化。如果溫度上升,則需要考慮是否發熱,建議及時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抗原檢測等進一步確診,並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建議到醫院普通內科就診,進行血常規檢查等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