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體是指乙醯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物質,它們是脂肪酸分解過程中產生的產物。在糖代謝出現障礙的情況下,脂肪分解代謝加強,導致酮體的生成增多。當肝臟以外的組織無法有效利用這些酮體時,血液中酮體的濃度就會升高,形成酮血癥。過多的酮體從尿液中排出,形成酮尿症。目前臨床上除了透過尿液定性檢測酮體外,還可以直接採用酶法來定量檢測血液中的酮體成分。
尿液中酮體的測定通常採用硝基氫氰酸鹽試驗法,該方法可以與尿液中的乙醯乙酸和丙酮等酮體成分反應,從而對尿液中的酮體進行定性測定。正常情況下,尿液中的酮體是陰性的。而當尿液中的酮體呈陽性時,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這可能意味著療效不佳或出現了重要的併發症。尿液中酮體的濃度(++)需要結合機體的症狀,以及確定引起酮體陽性的原因來具體判斷是否需要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