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制:巴氏卡介苗(BCG)能夠啟用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引發由Th1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和抗腫瘤活性,從而減少腫瘤的進展和復發風險。
(二)用法:單次BCG灌注沒有明顯的療效,因此需要進行長期維持灌注。每週1次,共6周;之後可以每2周1次進行維持。
(三)灌注過程
1、灌注前準備:
(1)進行結核菌素皮試,確保結果為非強陽性(排除結核病活動期)。
(2)膀胱灌注前要排空尿液,並確認近2小時內沒有大量飲水、輸液或利尿藥物的攝入(如氫氯噻嗪等藥物)。
2、灌注中:在灌注過程中要保持身體放鬆,使尿道肌肉放鬆,便於導尿管順利進入膀胱。如果患者存在尿道狹窄等情況,應事先告知門診醫生,以便更換合適尺寸的導尿管。
3、灌注後:平臥休息,可以適當改變體位,共保留2小時。期間要按順序換位(仰臥位、左側臥位、右側臥位、俯臥位,每個位姿30分鐘),如果患者出現尿頻尿急,膀胱容量較小,可以適當縮短時間。如果患者有尿瀦留史,建議在BCG灌注後保留尿管直至排出BCG灌注液後再拔除尿管。排尿後,鼓勵患者在1周內多喝水,以排出殘留的藥物,並在此期間避免喝茶、咖啡、酒精和可樂類飲料,以減少對膀胱的刺激。
4、在灌注治療期間禁止使用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降低BCG的療效。
(四)不良反應
BCG灌注後可能出現以下不良反應:膀胱炎、排尿困難、肉眼可見血尿、流感樣症狀、發熱、夜間盜汗、肺炎、乏力、關節痛、肉芽腫性前列腺炎、附睪睪丸炎、膀胱容量減少、反應性淋巴結腫大以及BCG導致的敗血癥。因此,在排尿後鼓勵多喝水,將殘留藥物排出體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由於灌注後首次排尿中含有大量化學藥物,建議首次排尿在醫院進行。在治療後的6小時內,排尿液處理時應注意:排尿後在馬桶中加入適量漂白劑溶液,保持15-20分鐘後再衝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