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性眩暈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是由供血不足引起的頸性眩暈。供血不足是由於頸椎序列不穩定,導致椎動脈受壓,從而引起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輕微的供血不足可能會導致頭昏腦脹或頭腦不清,嚴重的情況則可能引發前庭缺血、小腦缺血甚至腔隙性梗塞。然而,這些都起源於頸椎缺血引起的失穩,即血供不足是頸椎失穩的結果,這是首要的病因。
其次,本體感覺也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本體感覺主要指的是身體各個位置的感覺,尤其集中在頸枕交界處。頸枕交界的本體感覺器官密度是其他部位的四倍,因此在這裡大量分佈了本體感覺器官。當身體突然受到冷刺激時,肌肉會痙攣,導致本體感覺功能減弱。當本體感覺減弱時,人轉動得太快就會感到暈眩。由於頸椎病患者頸部肌肉和肌群調節能力較弱,受到突然的冷刺激時難以調節,因此可能會出現暈眩。這是第二種常見的感覺病因,即本體感覺因素。
最後一種是刺激交感神經引起的頸性眩暈病因。當交感神經被刺激時,會出現一系列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心慌、出冷汗、心跳加快等。這是頸椎病常見的第三種原因,即交感神經因素。
綜上所述,頸性眩暈主要由供血不足、本體感覺和交感神經的興奮引起,這些因素均是由頸椎失穩所造成的。頸椎失穩是指頸椎在日常活動中頻繁旋轉導致序列輕微移位的情況。因此,後續的治療方案主要是透過運動訓練來提高頸椎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