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在不同階段的臨終表現是不同的。心肌梗塞發生後的第一周被稱為急性期。在心梗急性期,患者可能會因為惡性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室顫)而死亡。如果出現惡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雙眼上翻、呼吸和心跳停止、四肢抖動等症狀,類似於抽搐。
但是與癲癇不同的是,心電圖結果會顯示明顯的室速或室顫波形。如果沒有及時進行電覆律或電除顫,患者將在兩到三分鐘內出現呼吸和心跳停止並死亡。心梗的亞急性期,患者可能會因心臟破裂或室壁瘤破裂而死亡。如果發生心臟破裂,可以分為心臟內部和外部破裂。心臟內部破裂(如乳頭肌、室間隔、腱索破裂)的患者面臨生命危險,但仍有可能挽救過來。
然而,如果是心臟外部破裂,也稱為遊離壁破裂,患者往往會在兩分鐘內因急性心包填塞而死亡。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突然失去意識、呼吸和心跳停止、聽診心音微弱等表現。如果心梗發展為陳舊性心肌梗死期,可能表現為心力衰竭,因為心肌梗死導致心臟收縮功能下降。心功能的下降會導致心臟和心室細胞的重塑,心臟彩超檢查可以發現心臟向兩側擴大、心肌細胞變薄、射血分數下降等情況。這些患者臨終期的主要表現是由心力衰竭導致的反覆氣喘。然而,氣喘本身不會導致患者死亡,嚴重的心衰同樣可以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前面提到的室速和室顫。
因此,對於心肌梗死而言,臨終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突發惡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顫或心臟破裂導致的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