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後產生皮下氣腫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體重、穿刺手法、穿刺器操作和橫隔損傷。建議立即停止手術,並進行相應治療。
形成原因如下:
1.患者體重影響:患者的體重和皮下脂肪厚度與皮下氣腫密切相關。當患者非常消瘦時,皮下脂肪組織較少,對二氧化碳的阻擋能力較弱,導致二氧化碳易於擴散至皮下,並形成皮下氣腫。
2.穿刺手法有誤:在建立腹部腔內氣體時,氣腹針需要盲穿。如果患者肥胖,腹壁較厚,未能將針頭準確進入腹腔再注入氣體,會直接導致皮下氣腫的形成。
3.穿刺器重複穿刺:在腹腔鏡手術中,如果氣腹針反覆多次穿刺或者穿刺器頭部左右擺動不沿螺旋紋轉入腹部,會導致多箇假道和增大的間隙。在高壓注氣下,二氧化碳氣體會逸出,進入腹膜外的間隙,然後沿著皮下間隙向周圍擴散,形成皮下氣腫。
4.橫隔損傷:手術中如果不慎造成醫源性橫隔損傷,氣體可以進入縱隔形成膈氣孔,並向上沿著筋膜間隙擴散到頸部皮下,甚至擴散到面部、胸腹皮下,導致皮下氣腫。
處理方法如下:
如果手術過程中出現大面積皮下氣腫,應立即終止腹腔鏡手術,並儘快轉為開腹手術。同時,還應進行降低血壓和心率的治療,可以使用鹽酸尼卡地平注射液、鹽酸艾司洛爾注射液等藥物。對於持續時間較長的高碳酸血癥和酸鹼紊亂,應適量使用碳酸氫鈉注射液,調整酸鹼平衡。
如果腹腔鏡手術後出現皮下氣腫,一般對身體影響不大,通常會自行消退。此外,也可以透過區域性抽出來減輕症狀。平時,患者應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避免過度勞累,並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