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腺瘤是大腸黏膜表面常見的一種息肉,並且屬於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存在一定的惡變風險。因此,為了及時防止其惡變成大腸癌,需要進行腸鏡下的腺瘤切除手術,並且術後還需要定期進行腸鏡複查,以監測是否存在腺瘤性息肉的復發。
大腸腺瘤是大腸黏膜表面的一種類似於息肉的隆起,可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風險較高,而管狀腺瘤的癌變率較低。然而,當腺瘤的直徑超過1cm並伴有上皮內瘤變時,就屬於高風險腺瘤,其進展成為大腸癌的風險較高。通常情況下,大腸腺瘤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往往是在進行腸鏡檢查時才被髮現,並經過進一步的病理化驗才能診斷為腺瘤性息肉。對於較大的腺瘤性息肉,如直徑超過2-3cm,可能會出現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狀。
一旦發現大腸腺瘤,為了預防其癌變,臨床常規建議進行及時的內鏡下腺瘤性息肉切除手術。這種手術方式包括內鏡下氬離子束凝固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內鏡粘膜下剝離術等。這些手術創傷較小,並且術後恢復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