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箇備受癲癇患者關注的問題,又被稱為“羊角風”。然而,實際上,癲癇並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而是一種以慢性、反覆發作性、短暫的腦功能失調為特徵的綜合症。癲癇患者通常有著較長的病史,多次經歷類似癲癇症狀的短暫發作。
癲癇的發病率相對較高(人群年發病率為50-70/10萬),是僅次於腦卒中的第二大常見神經系統疾病。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尤其在青少年中更為常見,其中兒童患病率高達1.25%,即每100個兒童中就有一箇是癲癇患者。
癲癇發作時,患者通常會發出大聲呼叫,接著倒地,眼球翻白,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甚至小便失禁,持續數秒或幾分鐘,也有病人可能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或區域性肢體抽動。根據2017版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的定義,癲癇發作大致可以分為局灶性起源、全面性起源和未知起源三類。癲癇的病因非常複雜,大致可以分為遺傳性、感染性、結構性、免疫性、代謝性和病因未明六類。
每個癲癇患者的癲癇可能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即便是同一病因,臨床表現也會有很大差異。要確診和治療癲癇,尤其是初次診斷,需要前往正規大醫院的相關專科,最好是諮詢癲癇中心的醫生。總體而言,大約70%的癲癇患者可以透過正規的抗癲癇藥物達到控制病情甚至痊癒;對於經過抗癲癇藥物治療仍然頻繁發作的患者,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關於難治性癲癇的確切定義仍有爭議,大多數情況下,認為經過正規抗癲癇藥物治療兩年以上仍無法控制的患者可被確診為難治性癲癇。難治性癲癇中的很大一部分屬於顳葉癲癇(TLE),其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海馬硬化和局灶性皮層發育不良(FCD),大多數情況下手術效果較好。約70%的顳葉癲癇患者經過手術治療,結合抗癲癇藥物,可以長時間無癲癇發作,即可認為癲癇得到治癒。另外,由於再吡如胚胎髮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引起的癲癇,大部分也可以治癒。
目前,癲癇被視為一種類似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慢性腦疾病,是由腦神經網路異常引起的系統性疾病。只是因為外科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術前致癇灶定位技術的發展,使得一部分患者透過系統的癲癇術前評估、準確的手術和合理的術後管理,可以實現癲癇的控制甚至治癒。
針對難治性癲癇的治療,需要對多箇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合理使用抗癲癇藥物為基礎,結合適當的生活方式調整、外科手術、神經調控和生酮飲食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