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腦脊液鼻漏是由開放性顱腦損傷引起的。顱底部腦脊液鼻漏可分為鼻漏、耳漏和眼漏三種,其中鼻漏比較常見。鼻漏主要由額竇後壁、篩板骨折或蝶竇骨折等引發,極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是巖骨骨折,此時鼓膜未破,腦脊液透過耳咽管流入鼻腔。
腦脊液鼻漏通常在傷後立即出現,也可延遲數月才顯現,特殊情況下可能在數月至數年後復發。有些患者在特定體位下如低頭、打噴嚏時才會出現漏液。急性期流出的腦脊液常帶有血色,稍久後會變為黃色,慢性期則呈現為清亮的水樣。在門診中遇到過很多急性期患者因為恐慌而急切尋求快速的外科治療手段。反之,一些遲發性鼻漏患者常常未重視這種現象,只當是流鼻涕,直到出現反覆發燒等症狀才就診。
由顱底骨折引起的急性腦脊液鼻漏,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非手術治療痊癒。因此,如果出現鼻漏不需要過分擔心,按醫囑採取保守治療方案即可:
1. 保持頭部30°高位,促進癒合;
2. 不填塞或沖洗鼻腔和耳道,應保持其清潔;
3. 儘量減少用力咳嗽和擤鼻涕;
4. 保持大便通暢;
5. 適當使用減少腦脊液分泌的藥物,如乙醯唑胺(醋氮醯胺),或者採用脫水藥物;
6. 如有必要,可以進行腰穿引流腦脊液,以減少或停止漏液,促使漏孔癒合。
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需要外科手術干預,這約佔腦脊液鼻漏患者總體的5%:
1. 漏液持續4周以上無法自愈;
2. 反覆出現腦膜炎;
3. 遲發性腦脊液鼻漏或復發;
4. 張力性氣顱。
手術方案有經鼻修補、開顱修補和二者聯合方案。手術入路主要根據漏孔的解剖位置選擇,因此漏孔位置的確定是制定手術方案的關鍵。術前的核磁共振和薄層CT僅起到提示作用,很多漏孔實際上需要在手術過程中確認。方案是在術前進行3D-SPGR核磁共振掃描並結合顱底薄層CT重建,初步確定漏孔位置。先行經鼻探查來大致確認漏孔位置,如果經鼻修補可行,則儘早進行經鼻修補嘗試。如果鼻漏漏孔無法經鼻到達,再進行經顱手術探查,然後再次經鼻確認修補的必要性。
總之,鼻漏修補手術是一種探查性手術,通常一次手術無法封堵所有漏孔,目標是修補主要漏孔,減少腦脊液漏出,促進其他小漏孔的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