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幼兒時期,由於神經系統對胃腸道調節功能較差,很難適應食物的質量和數量。此外,由於生長髮育較快,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較高,這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的發生。
當嬰幼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盂腎炎、中耳炎、面板感染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時,腹瀉可能成為其伴隨症狀,這會進一步加劇消化功能紊亂。此時,消化酶的分泌減少,腸道蠕動加快。氣候突然的變化則會引起腸蠕動的增加,消化酶和胃酸的分泌減少,從而可能誘發腹瀉。對那些患有持續性或慢性腹瀉的孩子來說,可以考慮進行乳糖、蔗糖或葡萄糖耐量試驗、呼氣氫試驗以及纖維結腸鏡檢查。
對於母乳餵養的嬰兒,應該繼續母乳餵養,並暫時停止新增輔食。而對於人工餵養的嬰兒,可以給予等量的米湯或其他代乳品,從米湯、粥、麵條等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對於那些嚴重嘔吐的孩子,可以暫時禁食4-6小時(但不禁水),當症狀好轉後再逐漸恢復餵食,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食量,從稀到稠。
腹瀉的大便量通常較少,呈稀薄或帶有水,顏色為黃色,帶有酸味。常見的症狀還包括白色或黃白色的奶瓣和泡沫,以及少量的黏液。一般而言,沒有發熱或只是低熱,同時伴有食慾不振。這種情況一般在幾天內就可以康復。
失水量通常約為體重的10%以上(100-120ml/kg)。患兒的精神狀態極度萎靡,面容淡漠,可能呈昏睡或昏迷狀態。面板明顯乾燥,口腔黏膜也非常乾燥。食物應當新鮮、清潔,必須避免給兒童吃變質的食物。孩子最好有專用的餐具。新增輔助食物時,應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以便嬰兒適應。從米湯開始,逐漸過渡到稀飯。七個月以後,可以新增富含營養的食物,如魚、肉末、青菜和餅乾等,此外,進行體格鍛鍊,加強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