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確定性,可能會引發難以忍受的焦慮感。根據心理學家Dugas的理論,焦慮感主要受到三個影響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認知逃避,即不願意做那些沒有把握的事情。有些人只回答簡單的問題,只做安全的專案,只與能夠掌控的人交朋友。這些人有認知逃避的傾向,只想呆在舒適區,只做能力範圍內、不會失敗的任務。然而,不確定性帶來了新的挑戰,打破了固有的模式,導致失去了控制感,產生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
其次是負面思維,覺得自己缺乏能力,無法應對可能的困難。對於有負面思維的人來說,經常會感到困難太大,害怕自己會搞砸。習慣從最壞的角度思考問題,擔心遇到困難時該怎麼辦。因此,在未知環境中,往往會腦補很多糟糕的結果,內心充滿不安全感。
第三個影響因素是憂患意識過強,認為焦慮和擔憂具有積極影響。有些人即使在安全的環境中也會考慮意外情況,認為只有考慮到最壞的結果,才能順利解決問題。在眼中,焦慮不是壞事,它能夠幫助應對危機、存活下來。因此,面對不確定性時,通常會過度警惕。
此外,提高自我效能感也是重要的。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當一箇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不同情況、成功達到目標時,在現實中往往表現更好。因此,為了破除對未知的恐懼,可以不斷積累小而成功的經驗,提高自我效能感,在實踐中證明自己的能力。
最後,透過內化積極的榜樣和含義,也能降低對未知的恐懼。當感到恐懼時,可以與從容淡定的人交流,學習積極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透過內化積極榜樣的力量,可以減輕負面情緒帶來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