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又稱發熱,在臨床上常見於受涼引起的情況,通常與外界刺激和寒氣阻止經脈有關。建議患者合理使用藥物治療,以避免藥物不適用於病情的情況,這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受涼通常是由於感受到風寒引起的,對於人體來說,這是一種外界刺激。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刺激後,會產生防禦反應。在防禦反應的過程中,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體溫調定點上移,導致發熱的症狀。從中醫角度來看,受涼後風寒之邪會侵襲機體,容易導致寒氣阻塞經脈。當經脈不通時,會導致人體內環境紊亂,從而引起發熱症狀。
在受涼後發熱的情況下,建議適量喝紅糖姜水。姜具有驅寒的作用,可以透過發汗來輔助驅除體內的寒氣。同時,可以用溫毛巾擦拭腋窩、肘窩、膕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走行的部位。如果以上方法的治療效果不佳,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小柴胡顆粒、柴胡滴丸、荊防敗毒散、風寒感冒顆粒等藥物治療。
如果自身發熱無法緩解,體溫超過38.5℃,伴有鼻塞流涕、咽部乾燥、發癢等症狀,建議前往醫院內科就診。進行完善的體溫檢測、血常規檢查等,並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