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種意識、運動、感覺異常的疾病,其特點是由於大腦神經元異常興奮導致的陣發性放電。癲癇可能是先天發育異常或後天引起的,例如顱內感染、腦外傷、腦腫瘤、腦血管病、腦囊蟲病等導致的腦損傷。癲癇具有發作突然、持續時間短暫、反覆發作以及每次發作型別雷同等特點。
透過腦電圖可以檢測到神經元放電的異常現象,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全身症狀包括意識喪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雙眼上翻以及大小便失禁。局灶性感覺性發作患者則表現為味覺、嗅覺、聽覺異常甚至幻覺。有些患者的發作不典型,如果沒有經過腦電圖檢查,很難確定是否是癲癇。
在治療方面,藥物治療是主要手段,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有丙戊酸鈉、卡馬西平、奧卡西平、苯妥英鈉、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託吡酯和加巴噴丁等。選擇抗癲癇藥物時需要個體化考慮患者的發作型別,並明確診斷進行分類。對有治療指徵的患者,應選擇最適合的抗癲癇藥物,從最低有效劑量開始使用。對於能夠控制症狀的患者,可在用藥2年後再次評估是否需要繼續治療;對於無法控制症狀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劑量或者更換藥物;如果兩種抗癲癇藥物仍然無法控制症狀,則可以考慮其他治療方法,如手術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癲癇的管理還需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感冒和情緒激動。在飲食上,需要選擇清淡的食物,戒菸戒酒,儘量避免咖啡、可樂和濃茶等刺激性飲料。這些生活習慣上的調整可以幫助預防癲癇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