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約佔消化科門診的30%,在我國城市的患病率約為10.5%。腸易激綜合徵以腹部疼痛、不適和排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症狀,無法用結構異常或生化檢查異常解釋。腸易激綜合徵的病因複雜,包括遺傳因素、腦-腸軸調節異常、內臟高敏感性、胃腸道動力異常和腸道菌群失調等。飲食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腸道感染和免疫因素是發病的主要誘因。
腸易激綜合徵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祕。腹痛多發生在腹部和左下腹,可在進食後出現,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排便後疼痛可緩解。腹脹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後減輕,腹圍不增大。腹瀉一般在清晨或進食後出現,每日3~5次,便呈稀糊狀,帶有白色或透明黏液。便祕表現為排便困難,大便乾結或呈栗子狀,常伴有排便不盡感。患者還可能伴有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胃灼熱症、噁心嘔吐等症狀。
腸易激綜合徵的診斷主要透過排除其他疾病進行。按照國際羅馬IV的診斷標準,患者必須持續6個月以上,並且近3個月內至少有一天出現腹痛,並伴有與腹痛相關的排便頻率和排便性狀的改變。病程中不能出現可解釋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腸易激綜合徵的特點是發病率高,多見於中青年人,病程長,症狀反覆發作,並有多樣性。
腸易激綜合徵目前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案,治療以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為主。首先要透過放鬆壓力、掌控情緒來調整心態。其次,要注意飲食調理,避免攝入導致症狀加重的敏感食物,增加可溶性膳食纖維的攝入,減少難以吸收的食物的攝入。最後是藥物對症治療,但藥物並不能預防復發,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