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一種常見病,而手術切除痔瘡是目前比較徹底的治療方法之一。不過,切除痔瘡這個小手術也需要謹慎,因為稍有不慎,都可能導致大出血。根據出血的性質,可以將術後出血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原因也各不相同。
原發性出血通常在術後24小時內發生,與手術操作不當、止血不完善、患者不協作等有關。例如,手術時切口過大、過深,傷及較大的動脈血管;或者在結紮內痔痔核後,結紮線沒有緊固好,導致線滑脫;也有可能是術中注射麻藥過多,導致切除多餘痔組織後,結紮線變鬆,動脈埠沒有閉鎖;此外,術後出現便祕或過早活動等情況也會引起原發性出血。
繼發性出血通常發生在術後5-14天,是由於痔核壞死脫落形成的創面血管出血。當痔核壞死脫落後,血管尚未閉鎖,血栓也可能脫落,加上劇烈活動,容易引發出血。一些治療內痔的方法,如貫穿結紮療法和硬化劑療法,在痔核壞死脫落後,創面的動脈血管閉鎖不牢,也會導致大出血。此外,感染、全身性疾病、藥物和飲食因素等,也會增加術後大出血的風險。
當患者出血量較多,休克或半休克狀態時,應及時給予輸液或輸血,以擴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同時,也要給予抗菌藥和止血藥,控制感染、改善血凝,並緩解大出血的症狀。當大出血癥狀緩解後,還需要繼續進行護理預防再次出血,並幫助患者儘快康復。
在術後護理方面,需要密切觀察傷口有無再出血。術後患者通常會出現心理恐懼和不安,應該關注心理變化,耐心解釋手術和預後情況,提供全面的護理幫助緩解焦慮和恐懼情緒。此外,還要進行抗感染護理,按醫囑使用抗生素,注意體溫變化,並避免冷食物和腹瀉。儘量減少排便次數和量,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如果患者出現尿瀦留,可以使用物理方法誘導排尿。在飲食方面,應根據醫囑禁食1-3天,之後逐漸進食流質或清淡、易吸收的軟食。同時,還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控制排便次數和量,可以使用開塞露灌腸。此外,還需要進行健康教育,告訴患者術後的禁忌和注意事項,幫助恢復。
一箇手術的成功需要患者和醫生共同努力。不要因為恐懼而忍受痔瘡手術,應該正視疾病,在出現不適或異常時及時就醫。只有正確面對疾病,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