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有癲癇的患者在備孕、孕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階段都需要注意藥物的選擇,以確保患者和後代的健康。
備孕期間,部分抗癲癇藥物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所以尚未生育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的藥物,如丙戊酸類藥物等。此外,在備孕和孕期期間,女性患者還需要補充葉酸,因為動物研究表明,抗癲癇藥物可能會降低葉酸水平,增加胎兒神經管缺陷的風險。儘管對葉酸的劑量尚無明確的共識,但對於有生育能力的婦女來說,每天口服5mg葉酸是合理的。
在孕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可能與嚴重的先天性畸形風險相關,如脣顎裂、心臟畸形、泌尿生殖缺陷、脊柱裂等。不同的抗癲癇藥物的致畸率存在一定差異,且與劑量相關。因此,在孕期儘量選擇致畸率較低的藥物進行治療,但仍需權衡癲癇控制情況。抗癲癇藥物的暴露還可能影響後代的認知功能,如丙戊酸宮內暴露與兒童認知功能下降相關,這種風險可能與劑量相關。因此,在使用丙戊酸等藥物時,應與患者和/或家屬充分討論使用該藥物的風險和獲益,共同做出決定。
使用具有肝酶酶誘導性的抗癲癇藥物可能影響口服避孕藥的有效性,增加了避孕失敗的風險。因此,建議癲癇女性使用其他非口服藥物的方法進行避孕。此外,口服避孕藥也可能影響抗癲癇藥物的濃度,進而影響抗癲癇藥物的療效,如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會降低血清拉莫三嗪濃度,導致癲癇控制的惡化。因此,如果停用避孕藥,可能需要調整拉莫三嗪的劑量。一些常用的抗癲癇藥物具有酶誘導劑作用,如苯妥英、卡馬西平、苯巴比妥、撲癇酮和奧卡西平。
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透過哺乳間接暴露抗癲癇藥物會對後代產生臨床顯著影響。哺乳的潛在風險應該與母親和新生兒的獲益進行平衡。一些抗癲癇藥物可能會顯著滲透至乳汁中,如撲米酮、左乙拉西坦、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拉莫三嗪、加巴噴丁、託吡酯和唑尼沙胺。對於正在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需要向詳細介紹哺乳的利弊。
總之,女性癲癇患者在使用抗癲癇藥物時應該考慮備孕、孕期、避孕和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階段,合理用藥,並定期監測血藥濃度,及時調整藥物用量。中國醫生制定的《中國圍妊娠期女性癲癇患者管理指南》也提供了用藥推薦,包括優先選擇新型抗癲癇藥物、避免使用丙戊酸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