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通常缺乏明確的原因。根據最新統計資料,我國已有大約三千萬被確診為抑鬱症的患者,其中成年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比例約為2比1。此外,女性在遭受創傷後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機率也比男性高出一倍。
從理論上分析,第一因素是生物學因素,而且男女之間存在差異。抑鬱症大約有30%-40%的遺傳度,而女性的遺傳風險高於男性。女性在激素變動的關鍵時期,包括青春期至絕經期,抑鬱風險明顯增高,尤其是在月經期、懷孕期、分娩期、哺乳期、更年期和絕經期等階段,女性的激素水平變化更加明顯。一些女性對月經前期的激素變化非常敏感,導致大約2%-10%的女性出現經前綜合症,這種綜合症可能本身就是抑鬱症,或者是由於經前綜合症帶來的情緒變化最終引發的抑鬱症。同時,產後的半年內,大約有10%-15%的女性會出現抑鬱症狀,而懷孕期間的患病率更高。
第二因素是心理因素上的男女差異。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早熟幾歲,這一點早在兒童期就已經顯現出來,女孩對注意力和抑制衝動的調節能力強於男孩。如果女性缺乏積極情感和外向程度較低,與抑鬱風險增高有關。
第三因素是經濟情況。固定的經濟收入是抑鬱症的保護性因素。成年後,有著固定收入的全職工作可以降低焦慮抑鬱症的風險,而全職太太在家照顧孩子的工作則沒有保護效應。女性往往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因此獲得的保護效應有限。
第四因素是遭遇暴力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範圍內約有30%的女性成為丈夫身體暴力、性暴力和言語暴力的受害者。配偶暴力也與產後抑鬱密切相關。在一些落後的農村地區,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盛行,女性在生下女孩後遭受歧視或虐待,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女性患上抑鬱症。
現代社會離不開女性的溫柔和美麗,家庭離不開母親和妻子的關愛和陪伴。在現代生活中,女性承擔著眾多的壓力,傳承著人類的母性文化,因此值得每個男性的尊重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