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眼科學視光學組提出,保證孩子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是防控近視的重要方法。陽光透過光子生物刺激效應,可能刺激視網膜,產生一些生物學效應,分泌類似於多巴胺之類的細胞因子,並傳導這些資訊,控制近視的發生。
然而,現在的孩子由於課業負擔重,很難做到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有家長提出,孩子能不能盯著太陽看,借用這種強效刺激,縮短太陽光照射時間來控制近視,以解決戶外活動時間不足的問題。
然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太陽在發出光的同時還會發出紫外線,而紫外線輻射會對眼睛造成傷害,甚至導致失明。這並不是誇大其詞,因為太陽發出的紫外線會灼傷眼睛的最外層——角膜,引起劇烈疼痛和炎症,可能導致電光性角膜炎。此外,紫外線輻射還會破壞晶狀體中的蛋白質,導致白內障和視力模糊。可以打個比方:在強烈的太陽光下,用放大鏡放在紙上,不久後紙張就會燃燒。眼睛晶狀體具有類似放大鏡的作用。光線經過眼睛,太陽的熱能透過晶狀體聚焦在視網膜上,如果熱能過大,眼睛就會感到刺痛,視野變模糊,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如果刺激持續時間太久或太強,會灼傷視網膜,引起永久性失明。
所以,絕不能裸眼或者透過沒有減光裝置的望遠鏡直接觀看日食,而是要佩戴專業的防護目鏡。
實際上,根據臨床觀察研究,紅外光譜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是我國近視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我國兒童和青少年戶外活動時間少,接受太陽光照射的時間也少,因此紅外光譜的缺失會導致近視。與此同時,我國室內照明燈中的紅外組成部分普遍不足,這可以透過太陽光譜和普通LED照明燈比較得出。因此,我國兒童和青少年一方面缺乏戶外活動中獲取紅光光譜的時間,另一方面又長時間處於缺乏紅光光譜的普通LED照明燈下學習和生活,導致身體一直缺乏紅光光譜,加劇了近視問題。
目前有一種新的儀器叫做哺光儀,它可以用波長介於630-650奈米之間的紅光取代自然光,用安全功率和適宜時間照射眼睛,抑制眼軸的延長,從而控制近視的進展。研究表明,哺光儀在控制近視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且不會對眼睛造成損傷,是一種相對安全有效的方法。
因此,盯著太陽看不僅無法達到控制近視的目的,還可能對眼睛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