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根據目前的研究,它與免疫紊亂有關。免疫引起的組織損傷可能導致炎症性腸病的發生,但其免疫損傷和免疫紊亂的具體機制尚未清楚。此外,遺傳易感性、環境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有一定的關聯。
如果出現腹痛、腹瀉、消瘦等症狀,應考慮到可能是炎症性腸病,並及時就診消化內科尋求醫生的診治。
炎症性腸病最常受累的位置是腸道,因此通常會安排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果結腸鏡顯示潰瘍性結腸炎,可能主要受累的是大腸。在內鏡下,大腸表現為瀰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等病變。此時,可懷疑患者是否患有潰瘍性結腸炎。若結腸鏡檢查顯示較深的潰瘍或重度潰瘍,或者出現類似克羅恩病的改變,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
對於炎症性腸病的治療方案需要個體化考慮。首先要明確診斷是否為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這需要結合多項指標進行評估。臨床症狀是否提示潰瘍性結腸炎,結合結腸鏡檢查結果是否顯示潰瘍性結腸炎,可以作出確診。在確診後,需要評估病變累及的部位,是全結腸還是僅累及直腸。此外,還需評估疾病的活動程度,判斷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以及是否處於活動期或緩解期。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治療方案。對於輕度病例,可採用口服或區域性灌腸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而對於中重度病例,通常需要使用激素或生物製劑等緩解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