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和內側半月板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關鍵結構,它們共同參與調控膝關節的力學平衡,並限制脛骨前移。根據Chen等人透過臨床觀察發現,內側半月板是ACL損傷最常見的繼發性損傷部位。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MRI等技術發現ACL損傷更多呈現部分損傷的情況。
當ACL完整時,隨著膝關節屈曲角度的增大,后角應變也增大。這種現象與后角由於關節囊的固定而位移較小,形成“狀”襯墊於股骨和脛骨之間。膝關節的屈曲度越大,襯墊的作用也越明顯。由於后角在中央較薄、後緣較厚的解剖結構特點,它主要承受了內側半月板的應力,對於維持膝關節穩定性,限制脛骨前移起著主要作用。
當ACL完全斷裂後,限制脛骨前移的作用消失,導致內側半月板的后角承受的壓力增加,可能導致慢性損傷。研究表明,ACL斷裂後,內側半月板后角的負荷將增加一倍。另一項研究證實,在ACL斷裂後,內側半月板后角的應力增加了70%~200%。研究結果也顯示,在ACL完全斷裂後,膝關節在各個屈曲角度下都呈現后角應變的增加,這可能是ACL斷裂導致“ramp”損傷的生物力學原因之一。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導致ACL損傷後改變內側半月板后角生物力學特性的原因可能是內側半月板后角與股骨和脛骨之間緊密嵌合形成了“門狀結構”。ACL作為主要的限制機構,而半月板后角則是次要的限制機構。內側半月板比外側半月板更加固定,後部明顯寬於前部。因此,在ACL斷裂後,內側半月板后角的限製作用更加突出,也更容易受損。
目前國內外已經達成共識,對於ACL損傷患者,診治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ACL損傷患者,應常規檢查內側半月板,特別是半月板后角。
(2)為了恢復膝關節的力學穩定性和防止內側半月板的繼發損傷,應儘早修復斷裂的ACL。
(3)如果內側半月板損傷是由於ACL斷裂導致的,修復內側半月板的同時應積極重建ACL,否則修復後的內側半月板將難以承受應力並可能再次受損。
(4)對於ACL部分損傷且不需要或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可能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而無法及時治療,或者忽視對受損膝關節的保護。因此,應定期檢查,並在出現疼痛等症狀加重或膝關節不穩定時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