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問題在育齡夫婦中的發病率約為15%,其中男性因素佔了約50%,而且很多患者的病因到目前為止還不明確,其中約有30%的病因是由遺傳因素導致的。遺傳性不育的臨床表現可能各有差異,但其共同特徵是影響精子生產,導致精子數量減少或無精子症,從而導致生育能力喪失。適用於遺傳學檢測的情況包括:睪丸發育異常、少精子症、畸形精子、無精子症、有家族性不育史、有反覆流產史以及接受ICSI治療前等。
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使得基因學監測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這裡,我將向廣大不育患者介紹幾項男性不育應進行的基因學監測。
第一項是染色體核型分析,這是診斷染色體畸變的重要方法。透過製備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標本,利用顯帶技術觀察50~100個細胞,在顯微鏡下分析染色體數目和形態異常,並製作分析圖,包括與不育有關的最常見的顯性異常、核型異常、常染色體缺失和重複、雙著絲粒染色體、環狀染色體、羅伯遜易位、相互易位、臂間或臂內倒位等。例如克氏症、XYY綜合徵、XX男性綜合徵、Noonan綜合徵、兩性畸形等。
第二項是Y染色體微缺失的檢測。Y染色體上有三個與精子生成相關的不連續位點,稱為AZF因子。對於無精子症或嚴重少精子症患者進行AZF檢測具有兩個臨床意義:首先,透過檢查可以明確導致不明原因的無精子症或嚴重少精子症的病因,避免一些無謂的“治療”;其次,如果這些患者希望透過輔助生殖技術實現生育目標,那麼後代也可能存在不育風險。不育患者應進行PGD(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S(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技術,以防止胎兒遺傳缺陷性疾病的出現。
第三項是囊性纖維化跨膜傳導調節(CFTR)基因的檢測。CFTR基因是一種調節跨膜介質的基因,突變後會導致囊性纖維化。典型表現為陰囊內輸精管的缺陷或閉塞(無精子症)。如果親代存在CFTR基因突變,那麼子代的患病率可能高達50%以上(ICSI技術需謹慎選擇)。患者往往伴有呼吸道疾病。
還有其他相關基因,如1TSPY、CREM和熱休克蛋白70-2(HSP70-2)基因,臨床研究證明它們與生育有關,但尚未廣泛應用於臨床監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