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由於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中凝固形成血栓。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血流滯緩、血液高凝和血管壁損傷。這些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導致血栓的形成。一些情況下會涉及以上因素,例如手術損傷血管內膜、腫瘤、外傷、長期臥床、妊娠、高凝狀態、靜脈炎和醫源性靜脈內膜損傷等。
臨床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表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淺靜脈血栓形成,多見於淺表靜脈,其症狀包括區域性疼痛、腫脹,可觸及有壓痛的條索狀物,皮溫高、紅腫等。另一種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可發生於下肢靜脈的任何部位,約2/3的情況沒有症狀。如果血栓發生在小腿深靜脈,可能表現為輕微脹痛、區域性沉重感。如果血栓發生在大腿深靜脈,可能導致小腿腫脹、疼痛,股三角區可有壓痛,還可能伴有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如果血栓脫落,可能導致肺栓塞,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甚至紫紺、休克、猝死等。
為了確定病變的部位、程度和範圍,可進行超聲波檢查、CT或MR靜脈造影以及靜脈造影等輔助檢查。
治療方面,對於血栓性淺靜脈炎的治療,一般採取臥床休息、區域性熱敷和必要時使用保泰松、吲哚美辛等止痛藥進行治療。對於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一般採取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大便通暢等措施,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抗凝治療或介入治療。
預防方面,術後、產後等長期臥床者應進行下肢的主動活動,並拔除靜脈插管。對於有血栓形成傾向的患者,可在術前採取肝素或華法林預防。同時,血栓高危患者應穿著抗血栓襪預防血栓的發生。治療後,患者應長期穿著醫用彈力襪預防深靜脈血栓後遺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