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形勢的好轉,門診上就診的青少年群體也越來越多。發現了一箇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有越來越多的小胖子和生長遲緩的兒童。這與青少年最近居家時間較長、飲食不規律、活動量少有直接的關係。而家長對青少年身高的認識也存在一些誤區。下面來揭開這些誤區,讓更多身材不高的青少年得到及時發現和規範診斷與治療。
誤區一:父母身高決定孩子身高
父母身高只是遺傳因素的一部分,遺傳決定身高的比例約為2/3,而兒童後期的發育也非常重要,佔據了1/3。在門診上,經常看到父母身高較高,但孩子的最終身高未達到預期。因此,不能掉以輕心,一旦發現孩子與同齡人相比身高差距較大,應及時就診,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誤區二:孩子存在晚長情況不需要干預
孩子是否晚長,以及能否達到預期身高,需要透過科學的骨齡檢測來評估。骨齡能夠精確預測孩子的最終靶身高,因此不能憑主觀判斷。只有醫生進行科學評估後,才能確定孩子是否晚長以及最終身高能否達到預期,不能盲目推斷。
誤區三:生長激素對孩子有害且價格昂貴,不適合應用
生長激素只是影響孩子身高生長的眾多激素之一。生長遲緩的孩子並不一定是由於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的。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和青春期體質發育延遲,也可能導致身高增長遲緩。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應用生長激素進行治療。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的生長遲緩,只需要口服特別便宜的藥物即可改善生長速度,不一定需要生長激素。此外,不同的激素種類有著根本的區別。即使孩子應用了生長激素,也需要定期複查監測各種生化指標,以確保生長激素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家長不必擔心。
總之,作為兒保醫生,希望能夠及時正確地診斷和規範治療生長遲緩的兒童,讓身高每天都有所發展!向上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