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風溼病,通常首先會想到關節疼痛、頸肩腰背痛等症狀。但實際上,風溼病的範圍非常廣泛,其臨床表現也十分複雜多樣。可以將其分為以關節損害為主的關節疾病,例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以及不僅限於關節的多器官損害的系統性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血管炎等。由於炎症反應影響多箇器官,多種風溼病可能會對眼睛產生影響,甚至波及眼部周邊結構。有時,風溼病的首發症狀可能是眼部病變,這往往容易導致誤診和誤治。
眼球由外層鞏膜、中層葡萄膜和內層視網膜組成。不同疾病可能影響的部位不同,可以影響一層或一層以上結構。
類風溼關節炎(RA)通常侵犯外層鞏膜,導致鞏膜炎,嚴重情況下可能因鞏膜軟化而影響視力。乾燥綜合徵(SS)會導致乾性角膜結膜炎,即乾眼症。
強直性脊柱炎(AS)常累及中層葡萄膜,引發虹膜炎,常表現為單側急性發作且容易復發。許多患者因為虹膜炎而在眼科就診時被髮現患有AS,特別是對於青年男性的虹膜炎,AS的可能性尤其需要警惕。
白塞病(BD)可能影響眼球的各個部分,包括葡萄膜炎、視網膜炎和視神經病變,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失明。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常見。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可能累及內層視網膜,導致特徵性的視網膜血管炎或狼瘡視網膜病變。
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PA)可侵犯眼眶周圍組織,導致眼球前凸等症狀。
綜上所述,多種風溼性疾病可能引發眼部症狀。如果出現眼乾、眼紅、眼痛、畏光、突眼、流淚、視力下降等症狀,眼疾反覆發作難以治癒,應及時前往風溼科進行檢查,排除風溼性疾病並儘早確診並進行規範治療。對於已經確診為風溼性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現眼部不適,應明確是否與原發病有關,並及時進行藥物調整。對於由風溼性疾病引發的眼部疾病,需要同時由風溼科醫生和眼科醫生指導,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