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討論斑塊逆轉,首先需要瞭解斑塊形成的機制。雖然板塊的形成是一箇複雜的過程,但醫學界已經確定其中的關鍵步驟之一是膽固醇滲透至血管壁。在這個過程中,被廣為人知的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起到核心作用。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將肝臟合成的膽固醇運送到肝臟以外的組織器官中。當吸菸、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導致血管壁受損時,低密度脂蛋白會滲透到受損部位並逐漸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斑塊。
與低密度脂蛋白相反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將肝臟以外的組織器官中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包括動脈斑塊內的膽固醇。理論上,只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斑塊內的膽固醇就能得到減少。
低密度脂蛋白每天在血管壁沉積,高密度脂蛋白每天將其清除。因此,如果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積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清除能力,斑塊就有可能縮小。《ASCVD患者逆轉斑塊他汀治療醫生共識》明確指出,斑塊逆轉是指斑塊內脂質的逆向轉運。一系列的臨床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理論,透過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動脈斑塊有可能出現逆轉效應並呈現出縮小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