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討論一下應激源的問題。應激事件即應激源,不同種類的應激源會引發不同的後果。一種是常規應激事件,持續時間較短,且暴露人群固定。例如火災、重大親人喪失等創傷,這種危機事件通常只會影響特定的人群,而暴露人群的應激反應通常會從重到輕逐漸減弱,這個過程是可預測的。
另一種應激源的作用是持續且不可預測的。比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這樣一種持續且不可預測的應激源。雖然新冠的感染源是明確的,但傳播途徑卻是隱匿且複雜的,很難進行有效的防控,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接觸者。在這種持續且不可預測的壓力下,很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等情緒反應,這一點是可以被預測的。
透過資料分析,北京安定醫院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時進行了一項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情況的調查。研究納入了1100多名年齡在11歲到18歲之間的青少年。調查結果顯示,有40%的人存在抑鬱情緒,而有30%的人表現出明顯的抑鬱症狀。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調查的是抑鬱情緒而非抑鬱症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