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是中醫中的一種辨證診斷,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和脾不統血等幾種型別,其中脾氣虛和脾陽虛較為常見。脾虛患者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易出虛汗、食慾下降、腹脹、腹痛、怕冷、疲乏無力、手足冰涼、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多數情況是由於不良飲食、過度勞累、免疫力低下或疾病引起體質下降。
脾氣虛的主要症狀是食慾減退、消化功能減弱、明顯腹脹,進食後腹脹加重,伴有反酸、噯氣。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腹瀉或便祕,大便性狀改變、次數增多,體力疲乏、頭暈眼花,消瘦或肥胖。應增加營養攝入,適當進行體育鍛鍊。
脾陽虛患者也可能出現飲食不佳、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此外還有面色蒼白、舌苔白滑,身體極易冷感,四肢末梢發冷。女性患者可能出現腹部較涼、白帶增多,伴有腹痛、身體浮腫等症狀。
中氣下陷的主要表現是臟器下垂,低於正常位置,常見的包括腹部墜脹、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以及頻繁便意等症狀。
脾不統血主要表現為慢性出血,易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濟、頭暈眼花,甚至出現皮下出血、牙齦出血、鼻腔出血、月經量增多、便血等症狀。日常應注意休息保暖,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