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流虛汗可能是氣虛或陰虛引起的,可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型別。
自汗指在清醒時能感覺到汗水,稍微活動就可能大量出汗。這通常是氣虛所致,對應的西醫診斷可能是心肺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自汗的主要表現是體質虛弱,常感疲倦,不愛說話,四肢乏力。只要稍有運動,就會大量出汗。
盜汗則指晚上睡覺時出汗,醒後汗水就停止。在中醫理論中,這屬於陰虛引起的。陰虛意味著體內內熱,通常是感染性疾病,如結核病患者容易出現盜汗。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流汗主要是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異常興奮性增高,對被其支配的汗腺產生更多的汗液分泌所致。這種出汗屬於原發性多汗,可能是基礎疾病引起的。常見的原因包括內分泌方面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和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
中醫觀點和現代醫學對於流虛汗的解釋雖有差異,但都提供了對該現象的理解和病因分析。若患者出現流虛汗的症狀,應前往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因,並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