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疼痛診斷
【個人資訊】
1.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和職業。
2.誘發疼痛的因素和發病情況。
3.疼痛的具體特點:部位、性質、發作時間以及伴隨症狀。
4.之前的疼痛治療經歷。
5.個人歷史(感染史、腫瘤史、手術史、用藥史等)、婚育史和家族史。
【身體檢查】
1.一般檢查:透過觀察、觸控、敲擊、聽診和功能檢查進行。
2.特殊試驗檢查:如直腿抬高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等。
【實驗室檢查】
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以下檢查:血液、尿液、糞便的常規檢查,紅細胞沉降率測定,抗溶血鏈球菌O試驗,類風溼因子凝集試驗,血漿尿酸和尿素氮測定,血清酸性磷酸酶和鹼性磷酸酶測定,C反應蛋白測定,腦脊液檢查等。
【影像學檢查】
可以使用X線片,造影,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和超聲檢查等。
【其他檢查】
必要時,可以進行神經肌電圖,腦電圖和誘發電位等檢查。
二、疼痛治療
【藥物治療】
1.鎮痛藥物:
(1)麻醉性鎮痛藥:主要包括嗎啡等阿片類鎮痛藥、哌替啶、芬太尼等人工合成鎮痛藥,以及納洛酮等嗎啡拮抗劑,曲馬多、強痛定等類麻醉性鎮痛藥。這些藥物常用於治療各種中度至重度的急慢性疼痛,但易導致成癮,且副作用較多,應謹慎使用。
(2)非麻醉性鎮痛藥:包括解熱鎮痛藥、抗炎鎮痛藥和抗痛風藥等。主要用於治療輕至中度的頭痛、牙痛、神經肌肉痛、骨關節痛、痛經等。這些藥物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反應、凝血功能障礙和肝腎損害等。
2.中草藥治療:包括內服中草藥和外用止痛膏等,常用於治療各種急性和慢性勞損、骨關節痛等,有時也與西藥聯合使用以減少副作用。
3.抗抑鬱、抗焦慮和鎮靜催眠藥物:包括三環類抗抑鬱藥物如丙米嗪,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物如安定,以及巴比妥類鎮靜催眠藥物等,主要用於治療伴隨疼痛的神經精神症狀。
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常用藥物包括強的松、強的松龍、倍他米松和氟羥強的松龍等,用於治療癌性疼痛和各種慢性疼痛如腰腿痛、骨關節痛等。長期使用的副作用較多,應慎重合理使用。
5.其他治療:包括維生素類藥物、解痙藥、血管擴張藥和神經破壞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