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積食常常採用補脾經、揉板門、清大腸、推四橫紋、運內八卦、分腹陰陽、拿天樞、推下七節骨等穴位進行治療。這些穴位具備消積導滯和調理脾胃的效果。
具體而言,補脾經、揉板門、分腹陰陽可以疏通胃腑、健脾和中;運內八卦、推四橫紋可以消積理氣;而清大腸、拿天樞、推下七節骨則可以清理腸道、導滯。
在臨床實踐中,判斷寶寶是否有積滯通常可以透過以下症狀進行分析:乳食或飲食積滯通常會表現為以下症狀:
1、不願接受乳食或飲食:即對奶和食物沒有食慾。
2、胃腸功能不佳:乳片或食物被嘔出,口中有酸臭味,腹脹、腹痛,併產生酸臭味的大便。
3、其他症狀:手足心熱、煩躁、啼哭、晚上睡覺不安穩,出汗、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指紋紫滯等。
如果存在上述症狀,都可能表明寶寶存在積食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