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膠質瘤分類方法主要依靠細胞形態學進行,然而臨床實踐中發現,即使組織學特徵相同或相似的膠質瘤,其預後也可能存在差異,這表明僅僅依靠組織學分型來分類膠質瘤存在一定的不足。研究顯示,不同的分子學特徵是導致相同組織學分類的膠質瘤患者預後差異較大的原因。
基於分子病理的膠質瘤分型能夠更準確地分類和預測膠質瘤的臨床預後。此外,對於組織學上較難鑑別的混合性膠質瘤,如少突星形細胞瘤,分子病理學也可以幫助明確診斷和分級。新發現的分子變異有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新靶點。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積累,從2016年開始,膠質瘤的病理診斷進入了分子診療時代,並建立了以組織學分型和分子分型相結合的整合診斷模式。整合診斷綜合考慮了膠質瘤的組織學特徵和分子特徵,能夠相對精確地對膠質瘤進行分類,從而更好地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成為目前診斷和分級膠質瘤的重要依據。
儘管進入分子診療時代已經多年,但腦膠質瘤的預後改善仍未有突破性進展,目前尚無明確有效的靶向藥物,免疫治療也處於試驗階段。在膠質瘤的治療中,最大安全切除仍然是主要手段,其地位尚未動搖。手術切除膠質瘤仍需本著盡力而為的原則進行。雖然研究表明少突星形細胞瘤可不經過激進切除,因其對放化療敏感,但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切除腫瘤仍能獲得更大的益處和更好的底線,且術前很難100%準確預測少突星形細胞瘤的診斷。從概率角度來看,少突星形細胞瘤只佔所有膠質瘤的一小部分。
因此,在分子診療時代,膠質瘤手術理念並未改變,仍需儘可能地實現最大安全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