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流動力學管理
保持儘可能低的血容量是肺移植術後血流動力學管理的核心原則。同時,應注意調整血紅蛋白和凝血狀態。為確保重要臟器的灌注壓力,應限制液體入量,並聯合使用低劑量的體迴圈血管收縮藥,以避免液體過量的發生。
2、免疫抑制治療
在肺移植手術時,多克隆抗淋巴細胞製劑及白介素2受體拮抗劑被廣泛應用作為誘導免疫抑制製劑,可減少急性排異風險,並降低遠期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綜合徵(BOS)的發生率。術前免疫抑制可採用三聯免疫抑制方案,通常包括皮質醇、他克莫司和嗎替麥考酚酯。術後恢復過程中,需逐漸減少皮質醇的劑量,並監測他克莫司和嗎替麥考酚酯的血藥濃度,來調整藥物使用的劑量。若出現急性排斥反應(AR),應給予激素衝擊治療,並可增加嗎替麥考酚酯的劑量。當無法明確鑑別急性感染與AR時,建議進行氣管鏡下活檢,以病理結果區分AR和急性感染。
3、預防性抗感染治療
術後預防性抗感染策略的制定應綜合評估供體和受體的痰培養結果。無論供體和受體血清中是否檢測到鉅細胞病毒,都建議使用靜脈更昔洛韋預防鉅細胞病毒感染。靜脈給予伏立康唑可預防真菌感染,患者恢復正常飲食後可改為口服治療。如果伏立康唑的副作用明顯,可改用伊曲康唑。抗真菌感染治療持續至術後6個月。對於肌酐清除率低於50mL/min的患者,可以使用卡泊芬淨預防真菌感染。圍手術期應定期監測血清鉅細胞病毒抗原和半乳甘露聚糖(GM)試驗。
4、術後近期併發症的監測與處理
PGD是肺移植圍手術期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其臨床表現為肺移植術後72小時內,排除手術技術問題和肺部感染等明確繼發因素後,移植肺出現的進行性損傷性肺功能障礙。治療措施包括術前嚴格掌握供受者選擇標準,完善肺灌注儲存和手術技術,術後維持負液體平衡,實施保護性肺通氣策略,並在必要時使用ECMO治療難治性PGD。
其他需要監測的近期併發症包括急性排異、肺部感染、肺扭轉、血管吻合口併發症、胸腔大出血、支氣管吻合口併發症、術後心血管併發症、肺栓塞、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免疫抑制治療相關併發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