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指在出生後28天內,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並出現面板、黏膜和鞏膜黃疸的病症。根據黃疸的性質可以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然後在7-10天內消退,沒有其他明顯臨床症狀。而病理性黃疸則表現為出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升高超過0.5mg/dl,持續時間較長,月齡超過2周或鏟齡超過4周仍不退,甚至在消退後又再次出現,或者在出生後一週到數週內才開始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常見發病部位是面板、黏膜和鞏膜,常見的病因包括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和膽汁排洩障礙。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腸肝迴圈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和血紅蛋白病等都可能導致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功能低下,常見的原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一Najjar綜合徵、Gilbert綜合徵、Lucey一Driscoll綜合徵、藥物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膽汁排洩障礙可以是肝細胞排洩結合膽紅素障礙或膽管受阻,常見的病因包括新生兒肝炎、先沃性代謝性缺陷病和膽管阻塞等。
臨床上,生理性黃疸表現為黃疸在面頸部出現,然後波及軀幹,病情輕重不一,但一般不伴隨其他臨床症狀。病理性黃疸的黃疸色澤會更深,常見於軀幹、鞏膜和四肢近端,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腫大或核黃疸。早產兒發生生理性黃疸的頻率較高,黃疸的持續時間較長,可延至2-4周。
對於新生兒黃疸的診斷,膽紅素的檢測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可以透過採集靜脈血或進行無創的經皮測膽紅素檢查。此外,還可以進行其他輔助檢查,例如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的檢查,血型檢查,紅細胞脆性試驗,肝功能檢查,超聲腹部B超和聽視功能電生理檢查等。這些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判斷黃疸的原因及嚴重程度,並輔助診斷和治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