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氣管炎”或“喘息性肺炎”是醫生根據患兒症狀進行的臨床診斷,不是醫學上規範的診斷名詞。通常情況下,如果患兒咳嗽時伴有喘息症狀,醫生常常會給予患兒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等,這是對毛細支氣管炎、可疑哮喘和兒童哮喘等喘息性疾病在某次喘息發作情況下的統稱。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在小兒呼吸道疾病中,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率較高,特別是每年的11月份以後,是發病的高峰期。約有20%的1歲以內兒童曾出現過喘息,約有40%的3歲以下兒童也曾出現過喘息,特別是生後6個月到3歲的兒童在冬季時更容易患上喘息性支氣管炎。對於喘息的患兒來說,喘息發作的次數和程度各不相同。根據馬煜醫師介紹,嬰幼兒的喘息可以分為三個型別:早期一過性喘息、早期起病的持續喘息和遲發性喘息/哮喘。喘息最常見於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都容易在冬季導致小兒喘息。全國兒童哮喘患病率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兒童哮喘的患病率約為3%至5%。一般來說,醫生會根據喘息發作的頻繁程度以及其他臨床表現來診斷喘息性支氣管炎、可疑哮喘和兒童哮喘,其中喘息發作大於三次時,需要考慮是否為兒童哮喘。醫生在診斷時會綜合考慮患兒的病史、家族史以及查體和輔助檢查的結果。喘息哮喘兒童常常伴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扁桃體腫大等疾病,醫生在查體時會關注鼻咽部病症以及肺部的整體情況,並進行相關檢測。對於患兒喘息症狀的排除診斷,醫生還需要鑑別支氣管異物等可能引發喘息的情況。對於發展為哮喘的風險,馬煜醫師指出,孩子是否會發展為哮喘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綜合結果,而不僅是由於某一次病情控制不好。出現喘息症狀時,醫生會詳細詢問患兒的過敏史和家族過敏史。對於喘息患兒的護理,需要注意避免讓孩子的呼吸道受到刺激,如遠離吸菸和油煙,避免使用有氣味的空氣清新劑,保持適當的室內溼度。在急性喘息發作時,可以使用緩解喘息、擴張氣道的藥物,對於由病毒誘發的喘息,症狀大部分會自行緩解,但是疾病的恢復時間相對較長,有時甚至持續兩三週。對於確診的兒童哮喘患兒,需要進行規範的長期藥物控制,主要有口服的抗白三烯藥和吸入激素類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和哮喘的型別,制定合適的藥物控制方案,並逐漸降低藥物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