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習慣,源於安全感的缺乏。在童年時期,面對創傷、挫折和衝突時,缺乏足夠的能力和資源來處理和應對,從而產生了不安全感。安全感的缺乏進一步滋生了對世界、他人甚至自己的不信任,而經過多年的強化,這些消極態度最終形成了習慣性的焦慮。
然而,這種習慣是可以改變的。透過適當的訓練,可以調整自己的心理結構,從而擺脫焦慮的習慣。當思維充斥著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時,可以透過“心理調頻”來改變心態,用更積極和正面的自我對話來替代那些負面的聲音,從而過上更成熟、自由和健康的生活。
自我訓練之心理調頻可以類比於收聽電臺。每個電臺主持人代表一種自我對話,可以是負面消極的、積極向上的,或是客觀中立的。當內心的獨白讓感到焦慮或消極沮喪時,可以選擇換一種聲音,就像換頻道一樣。這樣的自我訓練能夠幫助緩解焦慮並建立積極的心態。
焦慮會讓脫離當下,陷入對過去的悔恨和對未來的擔憂中。然而,現實中真正存在的只有當下。因此,對未來的恐懼與憂慮只是一種虛構的幻想。只要回到當下,這些憂慮就會消失。自我訓練之回到當下可以透過想象面前有三個籃子來實施。將念頭分別放入關於過去、未來和當下的籃子,直到所有的念頭都消失,就回到了當下這一刻。
面對危險時,本能地希望逃避或回擊,類似地,當安全感受到威脅時,也會採取相應的攻擊或逃避策略以控制不安全感。焦慮實際上是一種攻擊的表現形式,透過恐慌和預測等消耗精力的行為試圖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然而,生活本身是無法完全掌控的,控制感只是一時的錯覺,往往伴隨著焦慮和抑鬱。要終結對掌控感的渴求,需要足夠警醒,在察覺到自己想要掌控的衝動時,立刻鬆手,不給焦慮和抑鬱可乘之機。自我訓練之交替呼吸可以幫助實現這一點。
透過找到舒服的姿勢坐好,使用交替呼吸法,可以放下對掌控的念頭。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停止自動化的消極思維,並選擇不被這些思維所控制。
總之,焦慮並不是生活本身製造的,而是應對生活的方式所導致的。可以選擇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比如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原因而不是內部原因,以減輕焦慮的產生。儘管歸因方式和個性氣質不容易改變,但可以選擇不被消極思維所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