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僵硬感和活動障礙是風溼病常見的表現之一。患者通常在早晨起床、開始活動或保持某種姿勢較長時間後改變姿勢時會感到關節、肢體和腰部等受累部位有僵硬感和疼痛。中醫診斷肢體僵硬感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風溼熱痺的症狀表現為肌肉、筋骨和關節疼痛,區域性出現紅腫和灼熱,嚴重時可導致劇痛難忍。症狀可透過冷敷稍有緩解,全身表現包括髮熱、惡風、口渴、煩悶等。舌質呈紅色,舌苔呈黃色或黃膩。
二、風寒溼痺的症狀表現為肌肉、筋骨和關節疼痛、腫脹,肢體感覺麻木,伸展不利,害怕風寒,遇熱痛輕,遇冷痛重。舌苔薄白或白膩。風寒溼痺可分為行痺、痛痺和著痺。
中醫治療風溼病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首先要辨別虛實和寒熱。實證型風溼病主要表現為肢體關節腫脹、疼痛和麻木,沒有正氣虛弱的表現。虛證型風溼病伴有氣血損傷和臟腑虧虛的證候。臨床上治療風溼病通常根據寒熱屬性劃分為風寒溼痺和風溼熱痺兩種型別。
其他證型包括:
1. 風寒溼痺患者合併氣血兩虛的情況,可出現面色萎黃、乏力、氣短、自汗、心悸、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狀。
2. 患者肌肉、筋骨和關節腫痛,既怕冷又怕熱,關節區域性受暖和涼爽環境的舒適感,多為寒熱錯雜、淤血阻絡引起的。
3. 患者肌肉、筋骨和關節腫痛,無區域性冷熱和面板異常,也沒有對溫暖或寒冷的全身症狀,多為感受到風溼之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