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程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舒張壓升高;其次是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最後是收縮壓升高,舒張壓下降或偏低。
第一階段:此階段的高血壓以舒張壓增高為主,常見於肥胖、長期高鹽飲食、熬夜和壓力大的年輕人。主要原因是進食過量鹽分、交感神經過度刺激導致全身細小動脈間歇性痙攣收縮。年輕人的大血管和心肌收縮功能通常較好,因此收縮壓往往不明顯升高。然而,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影響神經和體液變化,導致外周血管壓力增加、迴心血量增多,進而引起舒張壓升高。這一階段是高血壓防控最關鍵的時期。初期患者通常無明顯不適或臟器損傷,若及時干預,完全有機會恢復正常血壓;若不加以控制,病情會惡化成頑固性高血壓。因此,青少年應重視自身血壓狀況,最好每半年測量一次血壓,及早發現並改善生活方式,如減鹽、保持良好的作息、多運動、放鬆心情等。
第二階段: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此時高血壓已進入不可逆轉的階段,需要透過藥物干預治療。此階段患者往往為中老年人,生活方式不健康。這時,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細小動脈硬化和大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血管彈性明顯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調節功能減弱,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程序,並增加心、腦、腎、眼底等靶器官的負擔並引起損傷,形成惡性迴圈。因此,治療目標是嚴格控制血壓,堅持定時服藥、定期監測血壓、規律生活和低鹽飲食,將血壓控制在收縮壓小於140mmHg、舒張壓小於90mmHg為宜,最理想的情況是將血壓控制在收縮壓約120mmHg、舒張壓約80mmHg左右。
第三階段:舒張壓逐漸降低,收縮壓仍保持升高狀態,此階段主要與年齡有關,通常在65歲以後出現。老年人大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逐漸增加,血管彈性減弱,加之有高血壓,大動脈順應性明顯降低,心臟收縮時無法有效緩衝,主動脈內壓力升高,導致收縮壓升高。同時,心臟收縮時血管回彈能力減弱且缺乏足夠的彈性回縮,使舒張壓不升高甚至降低。舒張壓過低易導致器官血液灌注不足,進而發生大腦缺血性改變或缺血性腦梗死等危險情況。對於老年人,應進行個體化治療,在舒張壓不低於60mmHg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收縮壓。患者應根據血壓變化定期調整藥物劑量,如出現低血壓症狀(如噁心、嘔吐、乏力、暈厥等)應儘快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