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鉻細胞瘤的良惡性辨別困難,即使進行組織病理檢查也無法確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診斷標準,惡性嗜鉻細胞瘤(惡性髓細胞瘤)是指在無嗜鉻組織的區域出現嗜鉻細胞轉移灶,例如骨骼、淋巴結、肝臟和肺等器官。區域性浸潤和腫瘤細胞分化程度都不能用於鑑別嗜鉻細胞瘤的良惡性。WHO對腎上腺腫瘤的組織分類將嗜鉻細胞相關腫瘤分為腎上腺髓質腫瘤和腎上腺外副交感神經節瘤兩類。前者包括良性、惡性嗜鉻細胞瘤和混合型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後者包括腎上腺外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等。惡性副神經節瘤的發病率約為30%-40%,腎上腺惡性嗜鉻細胞瘤約為10%。在兒童中,多為多發性和腎上腺外發生,佔30%-43%,其中惡性者佔26%-35%。轉移常見於淋巴結、肝臟、肺和骨骼等器官。然而,病理組織學特徵本身無法預測良惡性或轉移性。對於侷限性病灶,無論是腎上腺內還是腺外,如果沒有遠處轉移(無嗜鉻組織的區域出現嗜鉻細胞病灶),無法判斷良惡性。根據對惡性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病例的統計,約50%的患者在初始就診時被認為是良性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並進行了手術治療。然而,透過幾年的隨訪發現,部分患者出現了遠處轉移或復發伴有轉移,復發時間最短為3個月,最長可達20年。因此,對於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無論良惡性如何,都需要進行終身隨訪。隨訪內容包括腎上腺超聲檢查(對於腎上腺內病變)、腹部CT/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腹部腺外病變)、131I-MIBG全身顯像(可觀察全身情況)、血液和尿液中的兒茶酚胺測定,以及與兒茶酚胺分泌過多有關的症狀。如果術後症狀再次出現(如高血壓、心悸、多汗、頭痛、頭暈、便祕和消瘦等),應高度懷疑腫瘤復發,立即進行全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