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果只是一些小毛病,建議先去小一點的醫院找個主治醫生。可以向主治醫生介紹自己的病情,進行一系列基礎檢查和化驗。主治醫生會給出一箇初步診斷,如果對此存疑,再考慮找醫生看病。
如果醫生在外地,或者醫生號特別難約,可以嘗試透過網路問診。可以將檢查報告、目前的症狀和照片傳送給醫生,醫生會對此進行初步診斷。如果與之前的醫生診斷相符,可以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如果不符,則可以考慮預約醫生號進行面診。
很多病人都是沒有進行任何檢查,就直接去找醫生看病,結果醫生可能只開出一些檢查單,並很快結束。再想要約到醫生號,就需要等上一週甚至兩週,非常耽誤時間。
其次,如何與醫生有效溝通也很重要。首先,需要明確自己想要瞭解的問題,不要給醫生講故事。醫生只關心時間、地點、人物和關鍵細節,而很多患者卻滔滔不絕地講故事。這樣不僅浪費了其他患者的時間,也會讓醫生覺得不耐煩或不尊重患者。
陳述重點之後,醫生問什麼就答什麼,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當然,可能還有很多疑問,建議事先寫一箇備忘錄,記下需要詢問的問題,醫生會逐一回答,這樣非常高效。
有些病人在看完醫生後,還會敲門說忘了問醫生某個問題。這不僅影響了治療結果的準確性,還影響了其他患者的就診時間。
最後,就診時一定要將病史和資料帶齊全。有些患者只帶片子不帶報告,有些則相反,還有些片子帶不全,這樣醫生無法進行術前術後的比較。
關於片子的認同問題,有些醫院可能片子質量不太好,或者患者認為晾晒後清晰度下降。但大多數情況下,醫院之間是互相認可的,所以沒有必要非得在醫生所在醫院拍片子。因為大醫院工作量較大,一些檢查需要預約,耽誤了時間。當然也有些醫院科室不認外院片子,可以打電話諮詢瞭解情況,但大部分醫院沒有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