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功能學分類是最常用的一種分類方法,將垂體瘤分為功能性垂體瘤和無功能性垂體瘤。功能性垂體瘤可以根據瘤細胞分泌的激素進一步細分為不同型別,包括泌乳素(PRL)瘤、生長激素(GH)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瘤、促甲狀腺激素(TSH)瘤、促黃體生成激素(LH/FSH)瘤、混合瘤和未分類腺瘤。至於腫瘤的大小,根據直徑進行分類,小於或等於1釐米的為微腺瘤,1到4釐米的為大腺瘤,而大於4釐米的則稱為巨大腺瘤。
垂體瘤還可以根據其生物學行為進行分類,侵襲性垂體腺瘤指的是生長超過包膜並侵犯毗鄰結構,例如硬腦膜、視神經和骨質等。它的形態屬於良性,但生物學特性類似於惡性腫瘤。相比於非侵襲性垂體腺瘤,侵襲性垂體腺瘤有更高的壞死、卒中和囊變發生率。由於侵襲性垂體腺瘤很難完全切除且增殖指數較高,術後複發率較高。
另一方面,非侵襲性垂體腺瘤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但該分類還未在臨床工作中廣泛應用。此外,根據細胞質的染色效能進行分類,可以將垂體腺瘤分為嗜酸性、嗜鹼性、嫌色性和混合性四類。另外,根據瘤細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的多少,也可以將垂體腺瘤分為瀰漫型、竇樣型、乳頭型和混合型。這些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垂體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