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賁門失弛緩症是一種臨床疾病,根據其特點,在中醫理論中可歸類於“噎膈”和“梅核氣”。該病的基本病變通常是氣鬱、痰阻和血瘀三者的交織,阻塞在食道胃口之間。氣血和痰液的鬱結導致氣機升降失衡,導致吞嚥困難、反酸和胸痛等症狀。病情的嚴重程度與阻塞的程度相關。
治療該疾病時,除了根據患者的病程的虛實變化進行中醫辨證論治外,還應充分發揮中西醫的各自優勢,結合西醫消化內窺鏡的觀察結果,判斷病情的變化和發展。
值得強調的是,在症狀較不明顯或者不典型的情況下,當內窺鏡結果顯示出較大的病變時,更應該結合內窺鏡的提示,指導中醫的辨證治療,以達到更合理、準確的治療效果。
如果食管下段擴張不明顯,黏膜呈蒼白或者紅白相間,以白色為主,說明患者可能有胃寒症,可以選擇一些溫胃散寒的藥物,如肉桂、附片、良姜、蓽茇等。
如果食管下段擴張並有食物殘留,食管黏膜出現水腫、糜爛和出血等炎症改變,提示患者有胃熱偏盛的情況,主張使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連、銀花、連翹、蒲公英等,以及化溼行滯的藥物,如半夏、蒼朮、厚朴、藿香、白豆蔻、草豆蔻、砂仁等,以減輕炎症的發展。
如果食管下段擴張時間較長,出現糜爛、潰瘍、疤痕形成或上皮增生等變化時,說明患者體內溼熱長期積聚,胃絡瘀阻。此時應考慮加用活血化瘀通絡的藥物,如丹参、紅花、水紅花子、三稜、莪術等,以期軟化堅硬組織、消散結塊,抑制腸上皮非典型增生或腫瘤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約有5%~10%的食管-賁門失弛緩症患者會併發食管癌,透過胃鏡檢查可以早期發現,這樣就不會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