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是一種屬於脣形科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又被稱為益母艾、苦草、坤草、月母草等。它味道辛辣微苦,性質微寒,入心包和肝經,能夠活血調瘀、調經利水。根據《本草求真》的記載,它可以“消水行血,祛瘀生新”。《碩本草拾遺》中也提到,益母草的苗絞汁服用,可以治療浮腫,去除水腫和寒腫。可以看出,該藥對於活血通利的功效非常顯著。根據中醫理論,如果血液迴圈不暢通,就會導致水液瀦留。因此,臨床上常常使用益母草來活血利水,清熱解毒,以消除水腫,治療腎臟疾病,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至今,益母草作為一種重要的“經產良藥”,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益母草的製劑也越來越多樣化,包括注射液、膏劑、口服液、浸膏、顆粒和膠囊等等。除了益母草注射液以外,其他製劑大多都是由益母草水提取物製成的,具有活血調經的功能。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由於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和產後惡露不盡的情況,具體症狀包括月經量少、不規律、產後出血時間過長以及產後子宮恢復不全等。益母草也被廣泛應用於單味中藥組方治療腎病,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並且深受廣大腎科中醫師的喜愛。山西中醫藥研究所在上世紀60年代研發的益腎方藥中,就含有30克益母草,這種藥方在中醫處方中經常出現。
然而,隨著益母草及其製劑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有關不良反應的報告也越來越多。有報道稱,一名服用大劑量(400克)益母草煎劑治療閉經患者出現頭疼、腹痛、全身麻木,緊接著出現上消化道出血、陰道出血和尿血,最終搶救無效死亡。近年來,有多箇案例報道了益母草製劑與西藥聯用引起的不良反應,包括嘔吐、面板刺激、過敏反應、血壓升高、胸悶、呼吸困難、臉紅和宮縮疼痛等。這提醒,中藥的成分相對複雜,其藥效來自於不同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益母草的活血化瘀功效非常顯著,在腎臟疾病治療方面得到了許多臨床醫生的認可,但在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上述不良反應。因此,在臨床上使用益母草時,應該警惕不良反應的發生。需要遵循規範的臨床使用方法,注意用藥劑量不要超過標準,用藥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可能導致中毒。對於孕婦和先前有過相關過敏反應的患者,應該慎重使用,除非確實有病情需要。此外,還應該注意自身體質,儘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