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對於體溫未超過38℃的發燒患者,不推薦使用退燒藥,而是建議採取物理降溫的方法。僅當物理降溫無效或體溫超過38.5℃時,才建議患者使用退燒藥物,如布洛芬片、對乙醯氨基酚片等。
發燒是指人體在細菌或病毒的作用下,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透過測量腋溫、口溫或肛溫,若溫度超過了37℃、37.2℃或37.7℃,則視為發燒。對於體溫未超過38℃的患者,建議採取物理降溫措施。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發燒並不嚴重,通常使用物理降溫方法即可幫助體溫下降,並能避免藥物對肝腎功能的損害。患者可以使用冷毛巾、冰袋、退熱貼等物品,將其放置在額頭、腋窩等血管豐富的部位進行降溫。使用冰袋時需要用毛巾包裹,以免面板受到凍傷。此外,也可以使用溫水沾溼毛巾,擦拭腋下、腹股溝、頸部等富含大血管的部位,促進降溫效果。
如果進行物理降溫後仍未見效果,或患者的體溫持續上升,超過了38.5℃,此時應遵醫囑使用退燒藥物進行降溫。常用的退燒藥物包括布洛芬片、布洛芬膠囊、對乙醯氨基酚片、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等。這些藥物可以降低體溫調節中樞的興奮性,透過擴張血管、促進出汗等方式實現降溫的目標。
在實施降溫措施後的30分鐘內,應再次測量體溫,並觀察降溫效果。如果發燒症狀持續3天且未見改善,建議患者前往內科醫院就診,進行血常規等檢查以明確病因。